台灣出版資訊網電子報 < mailman@mx.udnpaper.com >

 

 

最近讀到兩岸數位出版的發展,兩岸雖然不同,卻都遇到了困難,發展慢了下來。兩岸數位發展的報導很多,但我讀到的是台灣文化部文創發展基金會的文章,以及刊登在人民日報屬名三聯書店曹一繪文章,這兩篇都有官方彩色,內容準確度較高,特簡述要點如下,供讀者對兩岸數位出版發展的不同困境,有一個概念。



台灣數位出版的難處 (文化部 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 2013-4-26)


近三年來台灣的數位閱讀成長,遠不如世界其他國家,更沒有達到業界的預期。


分析原因,主要有資源太少、閱讀平台混亂、價格過高、電子載具的消長、吃到飽的速食文化、以及出版價值的下降。


資源太少是兩方面的,一是數位出版品太少,還不到紙本出版的十分之一,因為取得數位版權出版社要先花一筆預付金,讓出版機構怯步;二是出版社雖有上萬家,但都是小型作業,多無數位出版技術能力,出版電子書要倚靠外力付費製作。


閱讀平台的選用上,大家沒有共識,計有三十多種,多過歐美數位閱讀發達國家,使得出版社無所適從。而數位版的售價訂在紙版的六、七成,高於美國的四、五成,大陸的一成,對讀者的誘力顯然不足。


以台灣為首的電子紙e-Ink製造,供應全球電子紙閱讀器所需,但iPad等平板電腦的出現,在品質上勝過Kindle等單色閱讀器,而iPad對國人來說尺寸太大,數位閱讀的載具一時失調,影響數位出版的成長。


另外發展較快的是吃到飽的銷售方式,以少量費用,可取讀上百種數位讀物,但內容多沒有頂級的刊物,可以說是數位閱讀的速食文化,對數位出版整體的貢獻有限。


最後說到了出版價值的下降,說到了關鍵,國人讀書風氣過低,讀書人口減少,圖書的銷售持續下降,電子書的出現,也無法增加出版業的營收,以後的銷售模式,極可能是 1+1,紙本書與電子書一齊出售。



中國大陸數位出版的難處 (人民日報2013-6-13 三聯書店 曹一繪)


中國數位出版年增率高達50%的說法,是因為把電子遊戲類也歸入數位出版,但傳統出版的數位化,成長的十分有限,本文作者是出版業者,不但未感到電子書的衝擊,紙本書反而繼續成長。三聯書店擁有兩千種數位版權的圖書,但僅用兩百種嘗試,一般出版社對電子書多處於摸索階段。以三聯出版的「三聯生活週刊」,2012年電子版的總收入僅占紙版的1%。


與西方比,中國數位出版落後的原因,並不在數位技術,而在文化生態,包括數位出版市場秩序混亂,讀者沒有養成網上付費觀念,數位出版與傳統出版欠缺有效的連接。


盜版的情況嚴重,讓數位出版作品蒙受龐大損失,以上海的盛大文學為例,每年在網路原創作的銷售上,損失就高達十億元(人民幣、下同),所以電子書上架,幾乎是縱容盜版,反而影響紙本書的銷售。


網上付費的概念推廣不易,最好不付費,不然是支付很少的費用。2012年的調查有41.8%的人願意在網上付費,但對電子書僅能接受每本3.5元,但對一本200頁的紙本書則願意支付13.43元,這一心態無法讓出版機構建立數位出版的營利模式。


全國有582家國營出版社,幾千家民營工作室,以及數以百萬計的作者,分別擁有著作的數位版權,網路出版機構先要從這些人取得數位版權,否則寸步難行。目前幾家大型的網上出版社發行的電子書,很多是已經屬於公領域沒有版權的,真正取得版權發行的電子書非常少。



換一個方向面思考


從這兩篇文章發覺兩岸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但在費用上看法一致。讀者願意支付的費用,數位製作的費用,版權的費用,是否有利可圖,都是考量的因素。儘管兩岸在數位上的活動踴躍,但在傳統的出版上,數位環境有欠成熟,各遇到各的難處。


閱讀是思維的活動,把傳統的紙上閱讀移到電子畫面,是技術的升級,但在文化上的意義不大,而用西方的市場數據做發展的指標,更沒有意義。數位出版的最初發展,因為「數位」兩個字,所以先從技術層面推動,所預估的市場也多從技術著眼,遠遠高估了實際的市場需求。


我想現在是不是可以換一個思考方向,從市場行銷層面著手,聘請有創意的行銷專家,從實際的市場行為分析,撇開西方數位出版的誘人數據,替我們自己、乃至兩岸的數位出版,診斷把脈,開出本土藥方,漸漸讓脈理恢復順暢。


與其說數位出版是技術,不如說是文化,現在技術加文化似乎都不能解決的事,不妨看看創意行銷能不能解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o0942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