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udn.com/2014/1/3/NEWS/OPINION/OPI4/8400633.shtml

2014.01.03【聯合報╱陳柔縉】
   

日本明仁天皇前些時決定自己的身後事,顛覆三百多年來皇室土葬的傳統,將改以火葬。日本民間採行火葬久矣,天皇的選擇,讓他的平民作風一貫,持續到人生的終點。台灣人以土葬為最傳統,樹葬、海葬是近年新生,火葬即由日本人帶來。


一百十八年前,日本開始統治台灣,日本官民來到異地,風土不服,急病過世,都先在台灣火葬,再送返家鄉,火葬場因應而生。以台北來說,先設在南門外,一九○○年,仿大阪八弘社的設計,有煙囪以減少臭氣,地點改到「三板橋」,從此成為日本時代台北辦理火葬的主場所;三板橋即今天的林森北路、南京東路口的林森公園。蔣渭水醫師於一九三一年病逝,也在這裡的「葬儀堂」火化。


俗話說「入土為安」,土葬還牽涉風水,葬式不僅是百年歸所的選擇,還左右子孫家族的命運禍福,要棄土葬就火葬,我都幫一百多年前的台灣先祖覺得「何必火葬」。而且,那時候,台灣總人口不過三百萬,沒有土地緊迫、取得困難的問題。


傳統風俗跟銅牆鐵壁一樣,如此難以打破,因而,一打破,就成新聞。依舊報紙所載,第一位採行火葬的台灣人叫林圓通,是今天新北市板橋西門街古寺接雲寺的僧人。新聞說,林圓通生前已交代要火葬,住持林善明「不顧島人嘖有煩言」,不管旁人指指點點、東說西說,堅持為他舉行日本佛教告別儀式,然後移往三板橋火葬。那一年是一九○二年。


過了兩年,換台北市這邊的艋舺蓮花池街(今康定街、老松國小一帶)的王代修,五十二歲時,他患胃腸之疾病逝,遺言要火葬,報紙指為「台北本島人火葬之嚆矢」,也就是台北第一個火葬的台籍人士。日本人在現今的西門町那邊建本願寺宣教,距離艋舺幾條街而已,王代修曾任該寺的布教師,所以新聞報導說他是一名「僧侶」。


台中「本島人火葬嚆矢」,則已是十幾年後、一九一七年的事了,主角張迺榮也是一位「佛教信者」。


儒教和基督教覆蓋的地區,土葬為主要風俗,但佛教崇尚火葬,有專門的用語「荼毗」,台灣最初選擇火葬的都是佛教徒,有其自然之理。


整體來說,在日本時代,火葬仍非主流,多數人避之唯恐不及。因官府規定,因流行傳染病離世,必須火葬,就有家族為了抗拒火葬,感染了鼠疫,寧冒隱匿不報受罰的風險。


三○年代,台南市要建公營火葬場,土木承包商因迷信「承辦此工事者必先亡」,也是個個怯步。市府挾官威,把營造商找去,命令他們一定要參加投標,大家莫可奈何,只好下單。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每個包商都故意把標金寫得奇高,連最低者都遠高於市府的預算,讓官員大傷腦筋,最後也只好暫時舉停戰牌,推說「再議」。


現在,恐懼與迷信遠離,火葬已成主流,應該不會再有營造商跟生意過不去了。


(作者為作家)

 

 

 



【2014/01/03 聯合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o0942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