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寫獨裁恐怖 慕勒摘諾貝爾文學桂冠

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由德國女作家慕勒摘得桂冠,8日她捧著道賀的花束,離開她在柏林的公寓與記者會面,喜悅之情全寫在臉上。
(歐洲圖片新聞社)

諾貝爾文學獎8日揭曉,由羅馬尼亞出生的德國女作家荷塔‧慕勒(Herta Mueller)榮膺桂冠。慕勒曾在羅國極權統治下度過艱苦歲月,書寫自身人生經驗的作品特別贏得評審青睞,讚揚她「以詩的凝練,散文的率直,描繪流離失所者的處境」(who,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poetry and the frankness of prose, depicts the landscape of the dispossessed.)。

瑞典皇家科學院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時間8日下午1點(台灣時間8日晚間7點),宣布現年56歲的慕勒為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集小說家、詩人、散文家於一身的慕勒將獲瑞典幣1000萬克朗(約4598萬台幣)獎金。瑞典皇家科學院定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頒發獎金。

慕勒摘下桂冠,為諾貝爾文學獎連續第三年由歐洲作家獲獎,也是第十位德國的諾貝爾得主,上一位是1999年的葛拉斯。

瑞典科學院祕書長英藍德說,慕勒不僅敘述獨裁統治下的日常生活淋漓盡致,且使用的語言「非常棒,獨樹一幟」,寫作技巧則是「句子簡短,意象豐富」、「用字精確」。

慕勒1953年出生於羅馬尼亞西部尼茲基多夫的德裔社區,親身經歷羅國秘密警察監督下的恐怖生活。1970年代末期,慕勒在一家機器工廠擔任翻譯,因拒絕當情治單位的線民而遭解雇。其後她決心獻身文學,並為能自由創作而在1987年與丈夫移居德國柏林。兩年後,羅國共產政權垮台,獨裁者希奧塞古下台並遭處決。

慕勒筆下描述極權統治何等不堪,秘密警察又如何無所不在地監控人民生活的部分,特別能感動讀者。慕勒對現今羅國政府依然枉顧正義,放縱情治人員偷改檔案,仍不時提出批判。

=======================================================

文學獎/「我怕故我寫作」 慕勒凝望恐懼深淵
【陳文芬】

荷塔‧慕勒不是一個喜歡接受訪問的作家。她著名散文集《國王鞠躬而殺》2007年瑞典文譯本發表時,她到瑞典來清楚表達她對「語言」的看法。她經歷過上世紀70、80年代,經歷過羅馬尼亞獨裁總統 西奧塞古(Nicolae Ceausescu)使用大量祕密警察監控人民的瘋狂恐怖時代。「我不信任語言。語言表述文學與藝術有一定的價值。可是,語言同時也是政府掌控與玩弄人民的工具!」

慕勒在學校當老師,27歲那年就因為拒絕跟特務合作而遭革職,特務威脅要殺她,禁止出境出書。她好不容易出版頭一本書描寫兒時鄉村生活《低地》,當局勒令刪去一個詞彙是「箱子」,避免教人聯想到「逃亡」。「我總是警告自己不要接受政府供給人民『詞』」的意義,我也意識到語言本身不能作為抵抗的工具。語言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自身的純潔。」

1987年慕勒與同為作家的丈夫華格納(Richard Wagner)得到出境證,遷往柏林。她一直使用德語寫作,獲獎無數授。她多半寫她自身經歷的經驗,羅馬尼亞受政治迫害的生活與流亡到德國的生活。

90年代慕勒退出德國筆會。兩德統一以後,筆會也合併,慕勒不願意跟前東德的作家待在同一個寫作團體,她批評那些與特務有關係的東德作家,「既不認罪,也不曾解釋發生過什麼。」慕勒避難到柏林以後,特務還來騷擾過。

慕勒的寫作語言帶著強烈的詩意與拘謹。她的語言有時不好懂得,這必須回溯到她自身的語言經驗,一個出生在德語區的少數民族,一顆隨時要保持純潔語言的心靈。「我的許多朋友都死了,我不知道為什麼我還活著。」在她記憶所及,她不停自問羅馬尼亞為何變成這樣一個社會。也記得家鄉的每一個人都在恐懼裡生活,「我怕,所以我寫作。」有一回當慕勒看見一個搬家公司的廣告:「我們給你的家具安裝一隻腳!」她驚心地浮現了特務到家裡來時,將廚房的椅子拉進客廳的情景。

慕勒從來不尋找寫作題材而是題材找上她,「一個作家要是沒有這種感覺就不要寫作,世界上的書已經夠多了。」她的書寫試圖說服讀者懂得她的經驗,而使人感動。

慕勒今年發表的小說新作《氣的鞦韆》震撼國際文壇。1945年史達林下令將羅馬尼亞的德裔少數族群,送上開往蘇聯的火車,到集中營做奴工。慕勒的母親是其中一人,做了五年奴工。慕勒2001年起返鄉記錄鄉下還活著的老人。

慕勒這一部小說的寫法一點都不多情感傷,儘管集中營的生活是受困於粗野暴力,但她以平常之筆寫來,集中營竟成為受難者的故鄉。她的詩境散文凝望了恐懼生活的深淵。

【2009/10/09 聯合報】

====================================================

文學獎/強悍的被驅逐者 書寫無家者的處境
【聯合報╱歐洲特派員陳玉慧】

瑞典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今天公布得主是荷塔.慕勒,一時之間德國境內可說人人都在追問這個名字,絕大多數的人根本不知道她是何許人物?一言九鼎的德語文壇祭酒海尼基甚至拒絕對媒體評論他對慕勒作品的看法,但是明眼人知道,海尼基壓根沒讀過慕勒的書。

其實荷塔.慕勒也並非這麼沒沒無名,她得過無數的文學獎,下周法蘭克福書展將頒發的德國書獎熱門人選也是她,只是德國作家太多,沒人料到她會勝出。

慕勒出生於東歐羅馬尼亞的德語家庭,德裔在當地本屬少數民族,加上共產極權統治,使得慕勒的青少年經驗充滿陰影和苦痛。由於不願再受秘密警的控制,1987年她34歲時,和丈夫離開家鄉定居柏林。

慕勒今年56歲,她一生寫作都在回憶童年的恐懼及不自由的生存經驗,「她真的有故事要說」,而且不是普通的故事,她的文字充滿詩性和戲劇張力,能把個人的悲劇與社會時代緊密結合。

她至今仍是社會主義者,她幾年前為了抗議西德國際筆會和東德國際筆會合併,退出筆會時曾表示,她不滿前東德在統一後完全喪失了自信和文化認同,最近才自嘲,「別人都在慶祝圍牆倒塌20年,我卻還在寫我當年逃離鐵幕的故事」。

慕勒的文字風格獨具,「任何懂德國文學的人,只要看半頁她的書,便會立刻知道是她寫的。」她從小在少數民族情結中長大,不但處於德國社會邊緣,更處於德語文學之邊緣,且不但是邊緣者,還是被驅逐者,這些少有的經驗使她與眾不同,也使她的作品與德國現代文學大為不同。

「我的德語是社會主義化的德語,也是羅馬尼亞語化的德語。」雖然慕勒15歲才開始學羅馬尼亞文,但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生存經驗提供她對歷史和個人主義的深刻思索。

先是被壓迫,隨後長年過著流亡生活,使她的書寫帶有德語作家所沒有的悲傷,及對殘酷過往的畏懼,「我長久習於沉默,習於貯藏語言和文字,當我開口說話或動筆,用字遣詞因此便與他人不同」。另外,或許出身共產社會的關係,評論界看到慕勒寫作總將自身置於最微不足道的境界之中,僅僅這點,就能令讀者震驚

她曾得到德國文學獎中算極重要的克萊斯文學獎,頒獎的評語是「極悍的作家,極強的人」,而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則說,她「以詩意語言描繪無家者的處境」,無論她是失家或無家,文學早已是她的家園,文學是像她這樣失家者的唯一線索和地圖。

【2009/10/09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uo094212 的頭像
    kuo094212

    現 在 的 我

    kuo0942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