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6164914.shtml

文╱陳芳明(作者為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民國史研究的熱潮,在中國與台灣兩地不斷加溫。朝向今年十月的慶典,兩岸有關辛亥史與民國史議題的專書出版,都將有豐碩的成績。曾經遭到貶抑的民國記憶,證明不再是荒蕪且荒涼。在中國那邊,歷史改寫的工程已經開啟。在台灣這邊,歷史重建的書寫也慢慢獲得全新解釋。

所有發生過的歷史,絕對不可能原封不動保存下來。歷史一旦變成文字紀錄,就有可能承受不同的政治解釋。民國史在中國與台灣兩地所發展出來的解釋,往往是正反對立。毛澤東在中國受到神格式的崇拜,在台灣則遭到妖魔化的汙名。蔣介石在兩邊的評價,也同樣出現在褒貶兩極。即使是一般知識分子,如胡適與魯迅,也都依照政治要求,在兩岸的定位也是高低有別。

但是,新的歷史條件產生時,過去的歷史解釋也將受到翻案。台灣的民主開放,中國的資本主義化,都使原有的歷史視野加寬加深。民國史的改寫,也因此而變得更具彈性。對於事件的評價,對於人物的解釋,隨著兩岸對峙對敵氣氛的退潮,而逐漸得到更為寬容的空間。但是,民國記憶的顏色,對兩地而言,仍然還是深淺不一。當整個社會都發生驚天動地的改造時,中國與台灣對民國史所抱持的態度,畢竟還是不同。

從台灣角度來看,民國史從來沒有消逝,並且比起大陸時期還更是生動活潑。其中的關鍵,在於國民黨的權力釋放。當威權政黨轉型成為民主政黨時,中華民國史已經從封閉狀態昇華成為開放格局。民國氣象不僅沒有萎縮,在台灣獲得更為活潑的生機。在版圖領土上確實急劇縮減,但是在思想精神上卻遠勝民國記憶。

從中國角度來看,民國史已經覆亡,從而文學藝術、思想文化也隨之發生斷裂。唯一不變的是,國民黨的威權體制由共產黨來取代。在回顧歷史之際,中國知識分子恐怕會驚覺,縱然擁有龐大的領土,在思想精神上反而遠遜民國時期。在民國與共和國之間的最大斷裂,便是知識分子菁英的急速凋零殞落。當年的民國歷史條件可能有其侷限,但至少還能容許思想文化與藝術文學的開花結果。共和國建立之後,再也創造不出梁漱溟、沈從文、老舍這樣的人格。早年充滿理想的馮友蘭、郭沫若、何其芳,在一九四九年之後,都淪為黨的政治工具。共和國的歷史條件雖自稱解放,卻使所有生機勃勃的思想藝術,受到摧殘桎梏。

面對辛亥百年的到來,中國正努力建構大國崛起的論述。歷史崛起是一件好事,但是距離民國氣象還差一大截。西方在十八世紀崛起時,固然是依賴資本主義的開展,但是在知識、思想、人文、科技方面也是跟著積極升起。今日中國已經躍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比起民國時期思想文化、藝術、文學的蓬勃發展,卻完全不成比例。民國史的研究熱,對照於大國崛起論述,不免構成極大諷刺。中國在全球絕對是大國,但是在歷史格局上共和國並不必然超越民國。

【2011/02/21 聯合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uo094212 的頭像
    kuo094212

    現 在 的 我

    kuo09421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