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法律網 < law104@yam.com >
文 / 楊智傑
剛在電影院看完時間機器這部片,覺得整部片的結構、比喻的方式、劇情的安排,都與決戰猩球很類似。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會不會這兩部片原著小說的作者是同一個人?結果回來一查,發現不是,但是還是覺得兩部片實在太像了,所以忍不住又要動筆。
先介紹決戰猩球。它的原著小說是由法國科幻小說家Pierre Boulle所寫的Planet of the Apes。故事是在一個遙遠的未來,有一個行星上,擁有智慧的居然是猩猩,而人類只是猩猩們所飼養的工具、奴隸。男主角是搭乘太空船緊急迫降的人類,他試圖向猩猩們證明,人類是有智慧的。最後,他讓人類和猩猩和平共處。
我覺得決戰猩球不太好看,因為它故事的結構太小。我總覺得太空的科幻片要與人類的命運有關的大場面,沒想到決戰猩球最後只是處理了某一個與我無關的星球上的種族衝突。另一個我覺得不妥之處,是男主角居然能憑一己之力,化解一個星球上的兩個種族間的衝突,這實在太過遷強,讓整部影片用高科技打造出來的真實感,頓時全失。
時間機器有著幾乎一模一樣的格局上的缺點。它的原著小說是美國十九世紀科幻小說家H.G. Wells所寫的成名作The Time Machine。故事的緣起很浪漫,男主角為了回到過去救回女朋友一命而發明了時間機器,但是初次的時間之旅沒讓他救回女朋友,因而他為了找尋為何無法救回女朋友性命的解答,開始了未來之旅。我不滿意的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原本以為,男主角在未來玩一玩,就會回來救女朋友,讓這個故事既科幻又浪漫(就像穿越時空愛上你那樣的故事)。沒想到,男主角就這樣一去不復返。他到了八十萬年後,那時人類分為兩個族群,一族是地上人,一族是地下人。地球上因為沒有其他動物,所以地下人的食物,就是地上人。令人無法接受的是,這次男主角雖然沒有讓兩個種族融合,但是仍然是憑一己之力,就把地下人幹光了,然後還決定留在那裡。既不浪漫、又不真實、格局一樣這麼小,叫我怎能不失望?﹗
兩部片給我的綜合感覺是,科幻小說是不是都是想透過模擬未來的人類際遇,刺激讀者反省我們現在的人生觀或道德觀或價值觀?兩部片都用了同樣的方式,製造出了一個未來,並且也用一樣的方式,生出了兩個族群。決戰猩球想說的,是白人不應該歧視黑人,或者說人類不應該利用其他動物,而時間機器想說的,則是人類不該吃其他動物。或許,科幻小說既然被歸類為科幻小說,就有它不得不然的侷限性,但是,我還是覺得兩個故事的相似性實在太高。從亞馬遜網站上的顧客評論看到,決戰猩球原著小說的結局,與電影的結局不同,而大部分人的意見顯示,似乎原著小說的結局較好。我想,真想要達到說教的目的,就應該有個合理的結局,讓觀眾能夠好好反省其所傳達的批判,反之,若是像兩部電影的結局那樣,電影散場後,觀眾一定是先陷入邏輯之合理性的爭辯中。
若要談談法律,大概可以扯到所謂的動物權。基本上,我不覺的人類所制定的法律,會真的有動物權這種東西的產生。這並不是說人類不會制定保護動物的法律,事實上我們就已經制定了不少。我想說的是,這些保護動物的法律,並不是為了動物本身而制定,而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需求而制定的,例如不想看到殘忍畫面的需求,或者對追求自己存在價值的需求。我翻譯中的書,早上也正好翻譯到相關的討論,作者跟我的說法一樣,英國目前完全不承認動物權這種東西,但是他們也有保護動物,而之所以會去保護動物,是因為要滿足那些想要保護動物的人的心理需求。時間機器裡地下人的頭頭,是個腦力極度發達的傢伙,他說的沒錯,把地上人當食物並沒有什麼不對,這正是自然法則,弱肉強食。相對地,男主角果然不是智者。
針對此,我覺得台大法律系的林明鏹教授,近來所試圖研究的動物權理論,似乎就沒有抓住這個基本哲學。這只能怪台灣的法律教育失敗了。我認為,現階段要談什麼動物權的話,若能把握上述的基本哲學,應該就會知道要把施力點放在哪了。如果,我們制定了一堆野生動物保育法、動物保護法那類的東西,的確是為了滿足人類對動物的愧疚之情,或是怕人類看到太多的殺生鏡頭,那麼,現在要施力的,應該是在民法的精神上損害賠償。電影濃情巧克力中,老人相依為命的,是他的那條狗,牠是他唯一的親人。他的狗生病了,他就痛苦萬分。台灣現在的民法,對於這種對寵物勝過親人的感情,似乎還未重視,心愛的狗被撞死了,即使哭的再傷心,也得不到賠償,就像我媽親眼目睹養了十多年的吉利被車輾過一樣,只能以淚洗面數月。這個,也可以從德沃金所謂的「法律之完整性」,或我們中國人所謂的「一貫」來切入討論。
至於種族平等,在台灣似乎不是什麼大問題,而硬去牽扯族群衝突,似乎也沒必要。
作者簡介
台大法律系學士(2001)
中央產業經濟所法律組碩士(2003)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博士
真理大學財經法律系助理教授
楊智傑的異教徒法律工作站 http://homepage.ntu.edu.tw/~d9234100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