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版資訊網電子報 < mailman@mx.udnpaper.com >
那福忠
|
|
自從電子書出現,紙本書就開始挑戰,大家都叫「書」,為什麼不能放在一起比一比。多年來,隨著電子書在技術上的進展與市場的擴大,電子書逐漸為大眾接受,雙方的爭議也淡了下來,和平共存既成為事實,沒有再爭吵的意義。
但去年底又出現了紙本書與電子書的網上辯論,雙方的辯詞都在以前說過多次,算不上新穎,但都抓住重點,正好像對紙本書與電子書的特點(不是優劣)做一個總結。所以與其說是辯論,更像是結辯。
支持紙本書:擁有權 電 子書與網路連接,固然更新、換版、更正錯誤非常方便,但發生過在讀者不知情的情況下,把閱讀器的內容透過網路刪除,就像亞馬遜把喬治•歐威爾 的”1984”這本書從讀者的Kindle閱讀器悄悄移除。在底特律學區有老師把這本書作為學生的暑假讀物,學生的筆記、註釋、心得一同隨著這本書消失, 亞馬遜不止是拿走一本書,也拿走了學生的辛勞作業,紐約時報有詳細的報導。
雖然電子書售價與紙本書幾 乎相同,但細讀Kindle書店的使用約定,Kindle電子書的內容僅是授權,不是出售,讀者花錢下載電子書,只有閱讀權,卻不能擁有,所以可以隨時被 移除。有一位讀者故意違規,挑戰Kindle的使用約定,結果帳戶被取消,以前購買的電子書也全部被移除,參考富比士的報導。
支持電子書:多樣化 電 子書的確能被移除,但發生的次數極少。紙本書很容易丟掉、被竊、損壞,電子書可以存在雲端,即使閱讀器失竊或換新,所有的庫存仍然很容易的轉到新的閱讀工 具。同一本電子書也可以在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版電腦、專屬的閱讀器等多種電子器具閱讀,而且家庭成員可以共用一個帳戶,不會像紙本書傳給幾個人後磨 損。
花錢下載電子書並非唯一的閱讀方式,許多圖書館都增加電子書的收藏,可以讓讀者「借」書,期滿之後會自動移除,轉借給下一讀者,不再有紙本書到期不還、甚至遺失的情形。
支持紙本書:高水平 電子書的經銷成本很低,不需要材料、印刷、廣告,也正因為低成本,像亞馬遜、蘋果這些電子書店的出版標準,也隨者降低,凡是有意出售電子書的作者,都來者不拒。
但紙本書的出版則由出版社的編輯把關,給讀者過濾,在認可出版之前決定是否合乎標準。但電子書沒有出版社,讀者必須自己過濾,如果一本電子書不是需要的內容,那就要買第二本、第三本。電子書的出版沒有經過編輯的審核,錯誤的資訊、文法雜亂的小說,傾巢而出,在網上氾濫。
支持電子書:閱讀性 愛讀書的人會讀很多的書,等著辦事的時候、午餐休息的時間、睡前,都可能有讀書的習慣,與休假、旅行、坐咖啡店相伴的更是書。電子書讓讀者用一台閱讀器輕鬆攜帶,替代裝十本紙本書的手提箱,智能手機更方便忙裡偷閒的閱讀。
對於有困難閱讀紙本書的讀者,電子閱讀器有協助的功能,字型可以放大、字體可以改變、彩色可以選擇。大多數的閱讀器可以查字典、做記號、做筆記,書的內容可以搜尋,記的筆記可以儲存、也可以搜尋,這些紙本書都做不到。
支持紙本書:電子書的資料檔 電 子書還沒有統一的規範,Kindle、Nook、Kobo都可以閱讀電子書,但需要不同的檔案格式、以及不同的數位版權管理標準,除非經過複雜的技術處 理,不能互相轉換閱讀。Barnes & Noble的電子書不能在Kindle閱讀器閱讀,反過來也不能閱讀。Kindle與其App接受自己的標準”.mobi”,雖可以有限度的接受別的標 準,但導致品質降低。即使Kindle自己的不同型號,也有電子墨(e-Ink)與彩色平版電腦相容的問題。Barnes & Noble的Nook系列產品也在處理”.pdf”有所不同,不過至少採用開放式的”.epub”。只是”.epub”在不同閱讀器上的展示頁面,也有很 大的差別。
這些混淆對經銷業者是件好事,因為大多數讀者都不瞭解、也不在意這些格式的混亂,如果從亞馬遜下載電子書,在Kindle閱讀器閱讀就沒有問題,從Nook商店下載電子書,在Nook閱讀器閱讀就沒有問題。控制讀者買書,是這些經銷商積極推銷閱讀器的主因。
支持電子書:新奇 電子書所以有吸引力,一部份是由於新奇,對熱衷於紙本書的讀者來說,是用一種新方式來閱讀熟悉的內容,可以給閱讀帶來新鮮空氣。與其走到同一家圖書館、到同一家書店買書、瀏覽亞馬遜的陳舊書目,不如體驗電子書的閱讀經驗,電子書確能帶來閱讀的新生命。
對還不太熱衷閱讀的讀者,電子書的新奇可以啟開讀書的大門,看看有那些最新的暢銷書;青少年是數位族群,應更喜好這樣的閱讀方式;多媒體的電子書,與網路影音結合在一起,更將繼續擴大「人書互動」的領域。
誰贏誰輸? 兩 方面誰說的最好、最有道理?投票的結果是平手,各占44%,另外認為雙方都好、與雙方都不好的,僅占極小的比率。但這只是辯論,實際上讀者並沒有分隔成兩 極化,紙本書的讀者也讀電子書,電子書的讀者也讀紙本書,大家各有所好、各取所需,造成共存、甚至互補的現況。我想以後不太會再有類似的辯論,這次也許是 最後一次。
|
留言列表